2010年研究生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学校学科建设各项要求及工作举措,积极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创新专业学位和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学风建设,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科学规划,管理创新,促进学科高水平协调发展
1、做好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研究制定一流学科建设计划
认真组织学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实现发展目标的重大举措及保障措施,制定激发学科活力、构建一流学科体系的实施方案;积极参与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2、做好“985工程”“211工程”建设工作
迎接教育部对“985工程”二期的验收检查;研究“985工程”下一步建设方案。
加强“211工程”三期建设过程管理,加大对项目建设单位的服务工作力度,确保“211工程”三期建设取得突出成效。
3、精心组织学科评估工作
在深入总结前两轮我校学科评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第三轮学科评估参评方案,力争学科排名取得新突破。
4、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工作
组织开展对现有国家重点学科的中期自查工作,促进各学科加强建设;做好迎接教育部对内科学(呼吸系病)国家重点学科的检查评估工作。
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工作。组织学科现状调研,进行重点跟踪,力争培育建成更多国家重点学科。
5、加强学科建设制度建设
制订或完善“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相关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学科评估实施细则等,进一步推进学科建设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6、做好学科点申报、评审工作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及学校学科建设思路,组织新增学科点申报、评审工作,为完成申报、评审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
7、发挥学科优势,做好对口支援服务工作
按照教育部和湖北省的工作安排,本着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原则,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学科点共建及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工作。
二、深化培养机制改革,构建专业学位教育体系,提高培养质量
1、大力推进“优质生源计划”,提高生源质量
完善招生计划分配体系,完善导师与研究生双向选择机制,完善研究生奖助制度,健全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
2、开展调查评估,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分类培养与质量保证体系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及学校专业学位建设思路,组织新增专业学位点申报、评审工作,为完成申报、评审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制订新增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在做好普通研究生质量调查评估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对我校培养工作较成熟的医学各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生、博士生及全校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进行系统调查评估,总结经验与不足,改进培养环节,为我校新增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借鉴。建立起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制度规范。包括课程教学管理办法;实践实习实施细则;学位论文标准等。强化过程管理,促进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3、推进创新研究院建设,探索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创新研究院基于学科交叉研究的博士生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健全完善各项制度,营造有利于交叉研究、促进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4、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营造国际交流的氛围,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努力推进公派留学、校际交流、出国参加学术会议等工作,力争在扩大交流规模上有新的进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加强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
改进研究生教改基金的资助工作,重点资助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用教材、专著、讲义的编著出版工作,资助研究生培养及教育管理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探讨。
6、规范研究生学籍管理与培养过程管理
建立定期审查预警制度,对已经是二年级及以上且课程学分仍不合要求的在校硕士生、博士生进行课程学分预警;对博士生入学达5年、硕士生入学达3年仍未毕业者,及时做好提醒预警工作。对超期仍未毕业者及时进行清退。
7、做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培育工作
加大优秀博士论文创新基金项目支持力度,重点扶持具有前沿性和高水平的博士论文研究工作,做好优秀学位论文的跟踪培育,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力争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上取得更大突破。
8、加强学位申请审核和学位论文检查
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学位审核体系,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办法,力争杜绝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完善学位论文校外专家抽查评估工作实施办法,启动学位论文抽查评估工作,提高学位授予质量。
9、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落实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副导师选聘条件的备案工作,完善专业学位培养专、兼职导师的评聘管理办法,进一步做好导师的评聘、培训工作。
三、加强党建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就业指导,促进个人发展
1、巩固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扎实推进研究生党建工作
2、积极探索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模式,积极推进“党旗领航工程”活动,加强“红色理论会”对研究生党组织生活的指导作用,积极推进党建工作进社区。
开展学术道德教育,发挥导师的言传身教,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推进学风建设工作。
3、围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目标,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以科技学术、文化艺术、健康体育、社会实践等四个素质教育平台为载体,大力实施以创新教育、实践教育、责任教育和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抓好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博士生交叉学科创新论坛、创新与创业论坛、科学研究方法论坛等四个特色项目,创新素质教育工作模式,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4、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
引导研究生客观、理性、辨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到国家重点单位就业或自主创业。
通过职业素质挑战赛、素质拓展讲座、模拟面试等活动,提升研究生的职业素质,指导研究生提高应聘技巧,提升就业竞争力。
5、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努力开拓就业市场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走访重点城市和重点单位,巩固既有的就业市场,不断开拓新的就业市场;关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对就业市场相对需求较少的专业,应及时掌握市场动态,着重做好宣传和推荐工作,争取新的突破。
四、加强自身建设,构建和谐团队,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1、进一步做好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
2、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积极探索并构建可行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
3、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
与注册中心合作,继续开发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4、加强队伍素质建设,构建学习研究型部门
建立定期学习、培训与研讨制度;鼓励发表相关的研究论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学习与交流,努力提高业务素质。
5、利用多种形式,加强与院(系)及研究生院内部沟通与协作,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和学习氛围。
二O一O年三月八日